博悦娱乐平台登陆地址

马未都:我爹是智兵,打仗冲锋总慢半拍,39人参军仅他一人活下来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博悦娱乐平台登陆地址 > 新闻动态 > 马未都:我爹是智兵,打仗冲锋总慢半拍,39人参军仅他一人活下来


马未都:我爹是智兵,打仗冲锋总慢半拍,39人参军仅他一人活下来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7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52

引言

杜甫曾在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中诗曰:“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”。大意为,不拘于各种约束的人不至于饿死,如儒学般冠冕堂皇的,多半会误人子弟。

马丹林是马未都的父亲的父亲,据马未都后来回忆,马丹林虽然是秀才、饱读儒家诗书经典,但也是一名士兵。

抗战期间,马丹林曾与39人组成一个小队进行冲锋,由于他比别人慢半拍,慢别人几步冲上战场,最后只有他活着。

那么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一、“秀才”马丹林

马未都的祖上并不富裕,传到他的父亲马丹林的时候,仍然是一个为一日三餐而忧愁的小家庭。不过,马未都的曾祖父非常有眼光,从他的那一代开始,就很注重对子孙的教育。

不能做到书香门第之家,可以让家人不至于饿死也是一种好的选择。到马丹林的时候,自己虽饱读诗书,是一个儒家学派思想深入骨髓之中的读书人,但大清王朝早已灭亡,儒家经典无处可用。所以,失去科考这一文人的前途之后,他跟在很多前人的后脚,成为乡村中的一名教书匠。

展开剩余82%

也几乎从这个时候去,马未都一家正式变成书香门第。马丹林也知道儒家经典不再有实际的作用,但在修心养性和文学修养方面,仍然有极高的价值,所以他始终督促马未都等进行学习。

其实,民国之后,我国的国学已经开始出现衰落,到21世纪,随着国学大师们的消失,国学在我国算是走到了尽头。

如今的学习中,人们更加倾向于数理化,在科技和金融方面实现突破,因为两者基本上都可以带来丰厚的报酬。如果读书不是为了改善生活,那么读书也失去了最主要的意义。

鉴于实用主义,所以不具备现代知识的马丹林才选择成为一名教书先生。当然,当时的国学在汉语方面的教学还是很有用的,所以他的受欢迎程度也很高。

三、不紧不慢的“秀才兵”

如果马丹林生活在和平的年代,特别是像如今一样国家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时期,他的一辈子就能在教书中度过。而随着战火的到来,他不得不像其他前人一样,毅然投笔从戎和奔赴战场,为保家卫国做努力。

其实,在儒学的理念中,家国为一体,有国才有家,否则都是亡国奴。所以,许多儒家弟子看起来相当怯懦,但也有拿起枪支奔赴战场的勇气。

日本进行侵华战争,有着几代人的野心和筹划,而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。鸦片战争有,国家一直处于被动之中,对于抵抗列强的入侵,更像是免疫力与病毒之间的对抗,免疫力只能在不断的自我更新过程中提高防御能力,而不是有提前的准备,即非常被动地作战。

抗战时期,情况亦是如此,所以许多奔赴战场的人基本上都成为了炮灰。马丹林作为读书人,应该也是深知其中的道理,但为保家和自保,他还是选择了奔赴战场,与敌人进行拼搏。

毕竟文人拿着笔杆字比拿枪杆字还要顺,马丹林虽有不顾生死之勇气,但反应能力和拿起枪杆子毕竟不行,就算是与楞头小伙子相比,后者也要比他灵活一些。

许多人认为,在冲锋陷阵的时候,如果慢于别人半拍,要么就是天生的残缺,要么就是贪生怕死。很显然,马丹林两者都不是,要说他有残缺,那也做不了老师;如果真的是怕死,那他也没必要选择到战场上去对抗侵略者。

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武夫,保卫国家,为国家战死沙场都是他们的共同理想,这要比苟且偷生来的光荣。当然,与天生的军人相比,读书人缺乏的就是一股往前冲的劲儿,毕竟大事来临的时候,他们内心还是有一些惧怕的。

马未都说,在一次战斗中,马丹林与39人共组成一个小班,在他们对日军进行冲锋陷阵的时候,由于马丹林反应较迟钝,比别人上战场还要慢几步,所以其他人都牺牲了,只有他一个人活着。

马未都认为,其中有很深的战斗智慧。

三、智者生存

马未都曾经用“智兵”来评价马丹林,认为是有智慧的存在,所以才保住了他的一条老命。有人说,这是在为父解脱,打仗跑得比别人还慢,那不是贪生怕死是什么?

真正打仗起来,如果是冷兵器时代,勇于冲锋陷阵是可以将敌人置之死地的,但是处在热兵器时期,谁冲在最前面,谁就是活生生的肉靶子,死虽光荣,而却毫无意义。

在困难的情况下,古人早就想出了解决的方法,那就是以智取胜。所以,马末都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,马丹林虽然比别人慢半拍,但总会在冲击的过程中看清方向,从而将敌人击倒,或者避免枪林弹雨带来的伤害。

比起活生生的肉靶子,胆怯一些是一件好事。有人说,谁在战场上越小心,谁就越可能会吃枪子弹。这一说法也很有道理,只是针对那些比较怯懦的人而已。

在当时,毫不掩饰的事实就是日军训练有素,他们从小就接受军国思想和体能训练,行动上服从指挥、再使用武器和搏斗技能方面也得到很好的训练。与当时的我军相比,许多人虽然抱着保家卫国为荣的想法,但没几个人摸过枪支,有的甚至是参加了几年的兵,也没看过一把真正的枪。

所以,两者的冲突中,日军更具优势,而我军只能以智取胜,否则就是当炮灰。作为读书人,马丹林不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。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,就是活着比死了更有意义,只有活着的人才能继续保家卫国,否则国家的人数再多,也会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被屠戮殆尽。

马丹林参加过很多战役,凭借着战场上得来的“智慧”,在孟良崮战役、济南战役和后来的渡江战役中,他都能够幸存下来。新中国成立后,马丹林就去了空军,枪林弹雨的生活也由此宣告结束。

结语

对于爱国的话题,许多人也许理解有误区了。在他们看来,不顾一切地向敌人冲过去,还是勇敢和爱国的表现,对于怯懦和慢半拍,基本上都是懦夫的行为。其实,保存自己的实力才是最主要的。伟人就说过,打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,即“人存地存,人亡地亡,地亡人存”。

不在乎一寸一土之得失,保存自己有生之力量,还有可能对敌人进行反扑,从而重新占领被敌人占据而去的领土。作为“秀才”兵,马丹林总会慢别人半拍,但他也因此而保存性命,继续保家卫国,赶走侵略者,赢得最后的胜利,以及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,自己也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。

所以慢一步不一定等于不爱国,在不断的奋战之中将敌人打垮,同时保持自己的实力,只有勇气与智慧并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